【談網路文學 ~ 之一】

許多評論家說:「網路文學是一種輕文學」。許多作家對現今台灣的「網路文學」更是有著大量的質疑!這種質疑的出發點是出於質?出於銷售量?或是基於一種懼怕的心態?

究竟「網路文學」的定義,是專屬於通路?專屬於文體?或專屬於它真的具備了相當的「網路特性」--利用電腦軟體與網路特有的特性,集結大程度的文字圖像變化空間,與閱聽者進行一場富有趣味而有深度的互動?


漫畫家Alan Moore認為,在超文本(Hypertext)的文字與圖案結合之中,它既不純屬文字,也不純屬視覺……

【顛覆傳統文學的WWW】

在傳統思考模式中,「文學作品」是屬於某個被定義為「作家」,或至少要有些相當特殊的「管道」或「深度」或藉著「文學獎的光環」,才有出版社願意為他/她出書。時至今日,網路改變了前述極為傳統的說詞。

朱少麟與蔡智恆在這場顛覆文學通路運動中,算是具相當代表的人物了。時間倒轉回1996年10月10日,九歌出版了《傷心咖啡店之歌》──出自一位沒沒無聞亦未頂著獎項光環的新銳作家,許多書店在架上擺個幾週就放棄了。

但1997年,此書的內容在網路上,引起大量話題性的討論:「關於自由,關於人生而為人的本質、的意義,在台北生活的無奈與社會價值觀!」我們不知初版一刷是否堆了許多在作者家裡?不過經過網路這個極難控制又極易竄流的通路──從台大椰林 BBS、山抹微雲到奇摩聊天室再到明日報新聞台……。

哲思的語言,如針織般的,勾勒出社會新鮮人和學子們對於社會價值觀的反思、對教育體制的質疑。每段文字、情節被反覆的討論、甚至被延伸、被辯論、被校園教師當作教科書。

一本平面化的書從沒沒無聞到水漲船高,書中的「情節與字句」幾乎在可遇見的網路中都被「傳播」了,至今的銷售量達十三萬本。我們很難預見,若沒有cyberworld的存在,這本書是否會堆在某個牆角而不為人知。

而1997年時,因著網路捷運的爆裂,痞子蔡和輕舞飛揚的《第一次親密接觸》被大量的以e-mail方式Forward;這BBS站上的「八點檔連續劇」在1998/5/29以34篇短文的姿態,謝幕了!同年年底這本書被出成平面文本。這熱潮持續至2001年的4月,在海峽二岸的銷量高達了六十多萬(不包含5倍以上的盜版書);而在<貝塔司曼讀書俱樂部>也有了五萬本左右的銷售數量。於是,網路「鐵達尼」的時代開始了──「感人熱淚」的文章、初航就翻船的後進,一個又一個的出現又消失、消失又出現。

這是場文學通路的革命,網路連載、網路接龍、網路直銷……都被歸類為「網路文學」了。大塊文化出版了《給下一個小飛俠的三十七個備忘錄》、陸幼青在面臨死亡時,在榕樹下網站連載了《死亡日記》。

這一連串算成功的案例也刺激了發表慾強烈的族群。各電子發報系統動不動就上千上萬的興起。(maillist.com、Gigigaga、明日報個人新聞台<經幾千人的連署及『抗爭+溝通』>的保留、及近期聯合新聞網個人發報系統的成立……都一再證明了現代人想透過cyber channel進行發表的慾望),愈來愈多的出版社,也開始重視這個新興的管道,挖掘新秀。甚而以POD方式進行OP(線上出版)。舉例而言:《橙色的藍》一書即以POD/OP方式銷售。

㊣加入書籤.網摘分享:
furlGoogle BookmarksPChomeYouPushBaidudel.icio.usdigg奇摩分享書籤Yahoo! My WebWindows Live FavoritesTechnoratiUDN 共享書籤HEMiDEMi 黑米共享書籤MyShare 網路書籤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