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網路文學 ~ 之二】

失去了網路特質的文學還叫網路文學嗎?《Hypertext Literature──將文學給『網路化』》

除了以網路為通路的文學之外,國內其實有更多耕耘者,默默地發展著「超文本文學」(Hypertext Literature)。其中曹志漣澀柿子的世界中《印象書》即為一例,透過不同的Link,閱讀者從中得到不同的樂趣,但國內的超文本經營者並沒有受到特別的青睞,因此《印象書》的平面版于2001年出版了。


此外,米羅.卡索(蘇紹漣)在其超文學網站內呈現的<名單之謎>(僅適用IE使用者),閱聽者必須以滑鼠擦拭的方式才可得以看見一個又一個也許是冤獄的死亡名單。這是 Hypertext Literature經由網路語言(Javascript、html、flash……)的設計來讓文學網路化的另一個例子。

電腦前的使用者可以使用滑鼠、鍵盤為工具,左右手擦拭、搖晃、Click、填寫、遊走、跳躍、捲軸、撕裂……來與這些網路語言溝通、互動。

被美國小說家Robert Coover於1992年在《紐約時報》讚譽為超文本(hypertext)祖師爺的Michael Joyce,其著作(Afternoon, a story),即被稱為早期超文本小說經典(1987)。

當然,要在網路上閱讀這超文本作品,你必須先花上美金192元去下載這名為Storyspace 的軟體,才得以看到其超文本互動的感受。

到了1995年,Joyce又出了另一個超文本(Of Two Minds),後來還於1996以平面式出版。

當然,也有評論者Laura Miller(Salon的資深編輯)點名(Afternoon, a story)的超文本只有毫無意義的超連結。後來的創作者Jay Dillemuth則與朋友一同創作了所謂3D虛擬實境的(Holo-X),使用者必須以滑鼠去click電腦畫面上女人不同的部位,可得到不同的視聽效果,(Holo-X)的設計內容極盡了幻慾聲色之能事,也算是另一種網路呈現。

超文本以非線性思考的模式進行創作,同時兼具了「文學」、「藝術」及「網路」三種特性,使得自身成為爭議點:「究竟『網路作家』除了『文學的基本要素』外,應否同時具備art、html及flash……藝術和網路軟體的基本架勢?」而以上提及的幾部超文本為何到了最後仍要以平面化出版?是的,這仍是個問號?!一切仍在未定之數,就如同愛倫坡的《莫爾格街兇殺案》出書前,沒有所謂的「推理小說」文類一般。

留言